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,即位称帝后,先后三次分封自己的26个儿子为藩王。这26位藩王中,有9位负责镇守边塞,被称之为“九大塞王”。这九位塞王,每一位塞王的王府都是三个护卫,大约有上万人(燕王、宁王三护卫人数比较多)。
这九大塞王分别是:
就藩西安的朱樉,封秦王; 就藩太原的朱棡,封晋王; 就藩北平的朱棣,封燕王; 就藩大同的朱桂,封代王; 就藩平凉的朱楧,封肃王; 就藩广宁的朱植,封辽王; 就藩韦州的朱栴,封庆王; 就藩大宁的朱权,封宁王;展开剩余93% 就藩宣府的朱橞,封谷王;这九大塞王中,有的在洪武一朝时便去世了,比如秦王朱樉,于洪武二十八年被毒害而死,再比如晋王朱棡,在洪武三十一年病逝;而有的则比较长寿,活到了正统年间,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时候。
这九大塞王,除了早逝的秦王、晋王,在永乐一朝时想要造反的谷王外,其他藩王按理说都可以善始善终,而且历史的结局是:确实也都善终了。
然而这些善终的塞王中,有这样一位,虽然是在封地病逝的,看上去善始善终,但实际上他的一生很不顺遂,可以称之为明太祖朱元璋26子中最为倒霉的一位皇子。
侄儿继承皇位后,他被幽禁;
四哥继承皇位后,他屡遭猜忌;
就连他亲生的两个儿子,都要诬陷他有谋反之心
在经历了如此不顺遂的一生后,永乐二十二年他病逝了。
这位如此倒霉的一位藩王,究竟是谁呢?
他就是辽王朱植
这篇文章,我们便一起来看看,辽王朱植的一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就藩广宁,娶开国功臣之女为妻洪武十年,朱植出生。
朱植的生母韩妃,是高丽人,不确定与含山公主的生母是否是同一人。
在朱植出生仅一年后,朱元璋第二次大封藩王,朱植被封为了卫王,封地是在河南汲县。
因为朱植尚且年幼,自然不会前去就藩。
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,朱植到了快可以就藩的年纪,却被改为了辽王。
单看封号,我们便知朱元璋是想要朱植前往辽东或者辽宁一带就藩。
其实朱元璋如此决定也是有缘故的:
洪武二十一年,太子朱标结发妻子常氏的舅舅蓝玉,率兵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。捕鱼儿海之战后,北元的势力越来越衰弱,最终不得退居塞外,而且分成了鞑靼、兀良哈、瓦剌三部;
此战后,有一大批北元降人居住在大宁卫。
但是原元朝左丞相失烈门、咬住等先后背叛大明王朝,为了明朝边塞的稳定,朱元璋便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四位藩王,以达到震慑的目的。
而这四位藩王中的一位,便是辽王朱植。
洪武二十六年,朱植前往自己的封地广宁就藩,正式开始担负起镇守辽东的责任。
洪武二十七年,朱元璋为儿子挑选了一位功臣之家的女儿为妻。
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,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后,朱元璋便将朱标次子朱允炆册封为了皇太孙;而且为了让皇太孙能安稳坐到皇位上去,而发动了蓝玉案,让那些没有受胡惟庸案牵连的功臣们,因为蓝玉案而被处死或者赐死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朱元璋为儿子挑选发妻,必然是出自不会受蓝玉案牵连的功臣之家。
而这位功臣,便是武定侯郭英。
郭英与兄长郭兴,在很早的时候便跟随太祖皇帝身边建功立业,立下不少战功,而且深得太祖皇帝的信任,在1384年时被封为武定侯。
而且郭英的一个姐妹,在太祖皇帝创业之初便跟随太祖身边侍奉,十分得宠,在太祖皇帝称帝后封为宁妃;在马皇后去世后,郭宁妃统领后宫多年。
当然,朱元璋将郭兴的女儿嫁给朱植,除了郭兴忠心耿耿外,还因为郭兴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便负责镇守辽东;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曾跟随大将冯胜一起征伐纳哈出,对东北一带十分熟悉。
有这样一位岳父在,朱植这位辽王在东北自然是如鱼得水。
而朱植也确实没有让太祖皇帝失望,自就藩后,便多次立下战功。
只是,朱植的辽王府一直没有修建完成。
原本郭英奉命从洪武二十八年便开始修建辽王府,但是朱元璋担心将士们既要戍边,又要修建王府,实在是太过劳累;而且太祖皇帝还担心高丽会趁机图谋不轨,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定,不得不暂时停了修建辽王的事情。
就这样,朱植自打就藩,便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辽王府可以居住。
而几年后,太祖皇帝病逝,新帝建文帝继位。
侄儿继位后,不仅没有继续为朱植修建辽王府,甚至还将叔叔幽禁了起来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被侄儿软禁按照太祖皇帝的布局,在将皇孙朱允炆册立为皇太孙后,将一大批可能对皇太孙有威胁的开国功臣除掉,如此,便无需再担心新帝继位有战功赫赫的功臣“倚老卖老”。
至于藩王们,势力最大的无非就是燕王、晋王。
有晋王朱棡在,便可以同燕王朱棣互相制约,也掀不起多大事。
然而在太祖皇帝病逝之前,晋王朱棡却病逝了,虽然朱棡的嫡长子朱济熺继承了晋王之位,但毕竟年轻,没有其父朱棡的谋略与胆识。
而建文帝,在做皇太孙的时候便对这些藩王叔叔们十分忌惮,继承皇位后便迫不及待开始削藩。
在接连削掉五位藩王后,燕王朱棣很清楚若是自己不起兵,下一个被削藩的便是自己。
1399年7月,朱棣正式开始起兵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
距离朱棣比较近的藩王,除了晋王外,还有:
宁王朱权
谷王朱橞
代王朱珪
以及辽王朱植
明朝第一代晋王朱棡已经病逝,第二代晋王朱济熺尚且年轻,而且对建文帝忠心耿耿,在父亲朱棡病逝后,便按照太祖皇帝的旨意率兵东移动,驻防在燕藩附近。
如此,建文帝自然无需担心晋王朱济熺。
至于另外三位藩王,建文帝自然担心他们会同燕王一起靖难。
不过在朱棣起兵之前,建文帝已经将代王朱珪贬为庶人,并且将朱桂送到了其同母兄蜀王朱椿那里,由蜀王来约束管教。
谷王朱橞,则是在得到建文帝的旨意后率领三千人马前往京城,来帮助建文帝护卫金川门。
至于剩下的宁王朱权与辽王朱植,建文帝还未来得及削藩,燕王朱棣便起兵了。
建文帝随即便下旨,将宁王与辽王入京。
朱权很清楚,只要自己入京,便会被建文帝贬为庶人、幽禁起来,朱权自然不想如此,便迟迟没有遵旨而行。建文帝一气之下削掉了朱权的三护卫,与此同时朱棣也盯上了宁王朱权,对身边的人夸赞宁王朱权麾下的将士们十分彪悍,若是能够得到宁王麾下的骑兵,必定能成事。
在建文帝派重兵围困北平的时候,朱棣率领精兵去了宁王朱权的藩地,将朱权以及朱权的家人都带到了北平城,自此朱权即便是再不情愿,也不得不同燕王一起靖难。
而朱植,与朱权不同,在得到建文帝旨意后,便遵旨而行,前往南京。
即便朱植很清楚自己前往京城后会发生什么,朱植还是选择了做一位“忠臣”。
毋庸置疑,朱植来到南京后便被软禁,不得自由,一直到靖难之役结束,朱棣继位。
遭四哥猜忌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,建文帝担心朱植会帮助燕王,遂将其召入京城软禁。新帝朱棣在南京称帝后,将几位被削藩的藩王都恢复了爵位(湘王除外),被建文帝软禁的藩王重获自由,朱植自然也在其中。
只是朱植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后,并未选择与朱棣一起,而是明知建文帝幽禁,朱植还是选择了前往南京,这让称帝后朱棣心存芥蒂,并不信任朱植。
朱植又怎么会不透四哥的心思呢?
朱植作为九大塞王之一,原本就藩广宁,负责镇守辽东。
朱棣又怎么会放心,让朱植重新回到广宁呢?
朱植很清楚四哥的为人,为了保住一家老小,朱植选择了主动提出改换封地的事情,最终朱棣将朱植安置在了荆州,只是爵号仍旧是辽王,并未更改。
朱植在就藩广宁的时候,辽王府便没有修建完成;在就藩荆州的时候,朱棣也没有为朱植修建辽王府,而是将荆州前护卫改为了辽王府,让朱植一家老小来居住。
虽然“委屈”,但对于朱植而言,已经是很不错的安排了。
而朱植之所以得此结局,其实跟他的岳父郭英也有关系。
郭英是为数不多能够安稳度过洪武一朝的开国功臣,与那些在胡惟庸案、蓝玉案中被处死、赐死的功臣们相比,郭英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。
太祖皇帝将郭英留下,也是为了给孙儿建文帝留下一员猛将。
只是靖难之役时,郭英的女婿朱植被软禁,郭英也并没有得到建文帝的器重,任命为主帅;而是先后在耿炳文、李景隆麾下,一起出征讨伐燕王。
得不到重用的郭英,在靖难之役中,也没有立下多少战功。
虽然郭英在靖难之役没有对朱棣造成多大的威胁,但是作为曾率兵出征的建文帝忠臣,朱棣又岂会放心郭英呢?
朱棣继位后,郭英便被免官回家养老。
永乐元年,郭英在家中去世了。
很显然,朱棣不信任郭英,也不信任朱植。
差点被儿子诬陷谋反虽然改了封地,但若是能一直如此安稳度日,对于朱植而言倒也无可厚非。但在永乐一朝,不仅朱植因罪而削王府护卫,就连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都想要诬陷自己密谋造反、甚至在朱植去世后,两子不来奔丧。
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其实朱棣登基后,也在想办法削藩,只是朱棣的削藩之举要比建文帝高明的多。
作为朱棣不信任的藩王,朱植自然也被会被收走三护卫。
果然永乐十年,朱棣下旨:
因朱植获罪,将其三护卫削掉,仅保留三百军校与厨役以供其驱使就这样,朱植虽然仍旧是藩王,但实力大不如前。
不过与建文帝直接将藩王贬为庶人,对于朱植来说结局已经很不错了,最起码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爵位可以承袭。
朱植虽然经历了建文帝幽禁、靖难之役、四哥猜忌削掉三护卫等一系列的事情,但朱植的心境还是很不错的,既然在朝堂上很难再有作为,朱植便在家中专心绵延子嗣一事,朱植至少生了20子13女。
子女数量多,自然家中事情便多。
朱植的第三子朱贵煊,与第五子朱贵燮,素来不被朱植所喜,甚至朱植对这两个儿子到了厌弃的地步。虽然被父亲厌弃,但二人作为辽王之子,按照规矩仍旧可以被封郡王,二人也确实在建文帝还在时便已经被封为了巴东王与远安王。
只是让朱植没想到的是,两个儿子居然带着多位官宦从封地逃走,打算前往京城诬陷父亲密谋造反一事。
好在朱植先两个儿子一步,在永乐十六年时,向朱棣上奏了三子与五子出逃一事。
朱棣着人调查后,得知了真相。
虽然得罪了真相,但毕竟二人并未做成事,朱棣自然也不好严惩两个侄儿,只是让侄儿返回封地
永乐二十二年,朱植在封地病逝了。
作为朱植的儿子,在朱植去世后理应前去奔丧,没想到二人竟如此不孝,并未前往。
此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明仁宗朱高炽,仁宗得知此事后,将二人贬为庶人,爵位不准再承袭。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配资咨询,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,平台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